君茂周度观察(2018.11.4)

君茂资本   2018-11-04 本文章477阅读

一、一周市场表现回顾



本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都走出反弹行情,亚太市场反弹幅度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国际贸易紧张关系缓解的可能性提振了投资者信心,使得市场整体风险偏好回升。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1日应约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双方就中美经贸合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同意在出席阿根廷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期间再次会晤。特朗普受到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可能失去众议院多数席位的地位的压力,近期其对外贸易战的言论有所缓和。因此市场预期,国际贸易紧张关系可能会出现缓解。


美国方面,美国10月非农就业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数据超预期,显示美国经济运行状况依然良好,就业增长强劲。市场也普遍开始预期12月美联储可能会再度加息。个股方面,苹果的第四季财报收入仍在增长,但是手机销量不及预期,使得市场对苹果未来的增长产生怀疑,周五下跌6.6%,创三个月以来新低,也带动了纳斯达克指数下跌超过1%。但是整周来看,道指涨2.36%,创6月份以来最大单周涨幅;纳指涨2.65%,创5月份以来最大单周涨幅;标普500指数涨2.42%,创3月份以来最大单周涨幅。


欧洲方面,对贸易局势敏感的汽车股、奢侈品类股上涨,带动整体股市的回升。本周,德国DAX指数上涨2.84%,法国CAC40指数上涨2.71%,英国富时100指数上涨2.23%。亚太方面,香港恒生指数本周领涨全球,创业板也大幅反弹,国际投资者近期的很多言论都对新兴市场,包括中国的前景表示乐观。


宏观方面,2018年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制造业总体继续运行在扩张区间,但扩张速度放缓。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低于临界点。生产指数为52.0%,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继续位于扩张区间,表明制造业生产扩张步伐放缓。新订单指数为50.8%,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但仍位于临界点之上,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增速有所回落。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2%,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之下,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继续减少。从业人员指数为48.1%,比上月微落0.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之下,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量回落。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9.5%,比上月微落0.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之下,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有所放慢。



2018年10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9%,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增速有所放缓。新订单指数为50.1%,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微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扩张步伐放慢。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4.9%,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继续上涨,涨幅收窄。销售价格指数为51.2%,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在临界点以上,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涨幅有所收窄。从业人员指数为48.9%,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工量有所收缩。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6%,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继续处于高位景气区间,表明非制造业企业对市场发展预期持乐观态度。



市场板块方面,本周港股市场反弹幅度最大的板块为恒生咨询科技业,主要是因为前期回调较多的互联网巨头腾讯本周强势反弹,从最低点一周内反弹超过20%。A股市场前阶段受政策影响较大的医药生物板块,限制药价的带量采购政策落地的细则有可能更温和,医药生物本周反弹幅度居前。


政策方面,10月31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就专题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备受外界关注。会议对眼前的经济形势有个基本判断: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这意味着,民营企业将从税负、融资等多个方面,获得更进一步政策支持。


君茂资本认为,近期利好政策频出,符合之前我们所判断的政策底趋势。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民营企业的座谈会,释放出对我国民营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对市场信心有很大的提振,市场也因此快速反弹。另一方面,君茂资本观察到近期南华工业品指数开始下跌,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对经济的影响会有所改善,让位于稳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有可能会有边际上的改善。现在利润都集中在上游,如果能逐步往下游转移、传导,就能带动整个经济良好运转。政策底已非常明确,未来的方向也逐渐明朗,虽然上市公司的盈利的触底反弹还需要确认,但是目前的A股估值水平已经处于历史底部,只要筛选出具备长期投资逻辑的行业、公司,是具备很好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



二、估值和资金流向


(一)指数和行业估值



市盈率:上证50指市盈率为9.70,较上周下降0.05;沪深300指市盈率为11.07,较上周上升0.14;中小板指市盈率为24.95,较上周上升1.63;创业板综市盈率为43.57,较上周上升3.88。


市净率:上证50指市净率为1.19,较上周下降0.02;沪深300指市净率为1.34,较上周下降0.01;中小板指市净率为2.26,较上周上升0.09;创业板综市净率2.93,较上周上升0.15。


市场估值:全部A股整体市盈率为14.07,较上周上升0.38,全部A股整体市净率为1.50,较上周上升0.01。恒生指数市盈率为9.87,较上周上升0.62,恒生指数市净率为1.13,较上周上升0.08。



市盈率:横向来看,各行业估值排名基本与上期一致。当前估值最低的行业为家用电器11.46x,其次为汽车13.73x、轻工制造15.92x、公用事业15.97x,估值较高的行业为国防军工56.57x、计算机40.33x、通信33.73x;纵向来看,同历史中位数相比,目前传媒、轻工制造、商业贸易、家电5个行业相对低估,最新值/中位数分别为49%、51%、57%、58%。交叉来看,家电、轻工制造的估值处于低位。


市净率:横向来看,当前银行、非银金融、建筑装饰三个行业估值较低,分别为0.82x、1.14x、1.14x,有色、化工、电气设备三行业估值最高,分别为1.87x、1.73x、1.65x;纵向来看,同历史中位数相比,目前综合、非银金融、电气设备、房地产四个行业处于低估状态,PB最新值/中位数分别为42%、47%、47%、55%。交叉来看,非银金融的估值处于低位。


(二)资金流向



市场资金方面,本期北向资金一改之前几周举棋不定,出现抢筹态势,大幅净流入,而南向资金则有小额度的净流出。其中11月2日净买入达到约174亿元,已经突破历史上2014年11月17日沪股通开通当天120亿元的史上次高金额,为近4年来净流入新高。本期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出245.75亿元,南下资金累计净流出13.18亿元。


个股层面,根据十大成交活跃个股的资金流向情况统计来看,北向交易方面,资金主要流入的行业除了金融(中国平安、招商银行、中信证券),和之前几周不同的是流入的行业更分散化,包括白酒(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家电(美的集团、格力电器),医药(恒瑞医药)、电子制造(海康威视)等。资金流出主要是长江电力、上海机场、海天味业、大华股份、华兰生物有小额流出。


南向交易方面,南下资金主要是流入金融股(汇丰控股、建设银行、中国太保、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信证券),房地产(万科企业、龙湖集团、碧桂园),此外腾讯控股也有一定量资金流入。资金流出主要是吉利汽车、中国平安、融创中国、中国人寿等。


三、热点事件

本节部分内容选自新华社、券商中国


(一)政策利好结合各项市场表现,可转债投资机会已现!


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近日政策积极推进以定向可转债作为并购重组交易支付工具的试点,暂停半个多月的可转债下周一也再次迎来发行申购,随着股指触底的反弹,可转债市场表现如何,后期机遇在哪,值得关注。


政策支持


新华社报道,证监会近日表示,结合市场情况,多家上市公司近期积极研究在并购重组时引入定向可转债,部分公司已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证监会结合企业具体情况,积极推进以定向可转债作为并购重组交易支付工具的试点,支持包括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在内的各类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优做强。


2014年6月,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了上市公司可以向特定对象发行可转债用于购买资产或者与其他公司合并。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中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支付工具,有利于增加并购交易谈判弹性,为交易提供更为灵活的利益博弈机制,有利于有效缓解上市公司现金压力及大股东股权稀释风险,丰富并购重组融资渠道。


证监会将继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持续研究和顺应市场主体诉求,创造条件支持各类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


天风证券解读认为,定向可转债存在合理性。第一,2017年再融资新规后,转债作为定向增发的替代者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再融资职能,但是相对于2015年1.8万亿的定增规模,转债的发行量还不能完全替代;第二,部分参与定增资金在退出定增市场后还没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转债受限于流动性以及购买规模等问题,很难完全替代;第三,基础法规已经完善,并且有中小企业私募可转债的先例;第四,海外转债市场早有类似定向增发的非公开募集的转债,例如美国,依靠144A法则发行的私募可转债在2018年4月份余额仍有213亿美元。


具体的情况仍然有待细则落地,例如转股退出限制,交易限制,发行流程等。试点期间发行规模应该不会多,但是预计该产品会受到不少保本资金的青睐,意味着过去的定增资金找到合适的投资品,真正落地后规模增速预计较高。但是该品种是否会挤压公募可转债的规模也有待观察。


可转债发行逐渐进入低谷期


在定增再融资新规的限制下,不少上市公司转向可转债融资,因此2017年末可转债市场迎来大扩容。由于正股行情差,不少可转债上市当日就跌破发行价,从而引发投资者申购大幅减少,甚至中签后弃购的现象,因此2018年春节前可转债发行基本停滞。随后有所好转,维持到8月中旬,在A股持续下跌中,可转债发行也再度停滞,随后两个半月仅发行了寥寥数只。具体来看:


Wind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最近3年,可转债市场发行由低谷慢慢进入高峰期再回落到低谷。以季度来看,2016年第四季度没有新的可转债发行,其余各季度发行数量和规模差距也较大。其中发行高峰期主要是2017年第四季度,共发行了33只,发行规模为531.3亿元。此外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也不小,分别达到307.17亿和254.71亿。而今年三季度后半期和四季度以来,可转债发行逐步进入低谷期,发行数量和规模都很小。如下图:

 


可转债认购积极性有回升


可转债认购和市场行情有较大关系,当股市走好时,可转债表现也不错。一旦有获利,则投资者打新认购较积极,而今年不少可转债上市破发成常态后, 投资者申购热情则快速下降,从而导致了中签率急速上升。Wind数据显示,今年已经公开发行的可转债中有48只已公布中签率,相互之间差异巨大。其中3月初发行的艾华转债中签率仅有0.0219%,按照申购上限100万可申购1000个号算,则理论上投资者中签一个号的概率为21.9%;而8月10日公布发行结果的曙光转债中签率为1.9324%,按最高申购1000个号来看,其中签率达1932%,即理论上至少可中19个号,认购金额接近两万元。可见在市场表现不佳时,资金对可转债的申购十分冷淡,投资者较少,中签率自然出现大幅提高。近期四季度可转债发行很少,投资者兴趣又有所提升,打新认购再起,中签率又开始出现回落。附今年最易中签的10只可转债如下:

 


可转债上市首日破发有好转迹象


在正股走低下,可转债行情从1月初高位开启回落,其新上市的可转债首日破发也频现,以今年上市日期来看(包括部分去年年底发行,今年才正式上市交易),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市交易的可转债有60只,首日收盘价低于100元,即破发的共有29只,占比接近一半。尤其是5月中旬以来27只可转债新上市交易,其中21只首日出现下跌,纷纷破发,破发率达到77.78%。


具体从每个月来看,6月份上市的可转债,首日全部破发,但由于6月份上市的数量较少,破发率高并不稀奇。而8月份上市数量大幅上升,首日破发率能超过90%,这无疑是可转债进入弱势行情的象征。随后9月份破发概率也很高,10月份仅上市顾家转债1只,盘中破发,但最终收盘站到发行价之上,或多或少体现了可转债有回暖的迹象。


后期投资方向


在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不断增多下,哪些上市公司业绩较佳,具有竞争力。中金公司认为,继续在个券(更多侧重新券)中挖掘机会。而在结构上看,更看好二线蓝筹及白马,当然白马股、中小创本身不是评估优劣的关键,业绩表现及可兑现性才是根本。


华创证券认为,中长期看,股市处于历史低位,转债平均价格也处于历史底部,目前是比较好的配置时点,考虑到大多转债流动性不佳,在底部进行左侧布局是个不错的选择。


华鑫证券认为,在中小市值可转债估值处于历史底部的背景下,用更长远的视角来布局可转债可以更好地发挥可转债的制度红利。我们认为用“定投”的方式逢低逐步收集筹码,耐心持有是当前较好的投资策略。投资者可以用以下几种思路选择个券:


1)分散布局低价可转债(剔除存在正股退市风险的个券例如辉丰),这种策略的收益主要来自于较高的 YTM 和潜在下修转股价的机会。我们认为市场对于中小市值公司过度悲观,在政策取向已经发生较大改变的情况下(稳杠杆和支持并购重组),上市公司的壳价值会逐渐体现出来。即使是在悲观情况下,可转债持有者的回旋余地仍然会比一般公司债大很多。因此,用分散风险的方式去布局低价转债板块是一种较好的投资思路。


2)价格不高,溢价率不太离谱,正股基本面较佳或正在改善的可转债,例如蓝标(基本面改善明显,促进转股动力强)、生益(PCB行业景气度高)、光大(正股估值低)、无锡(仍有下修空间)等,看好反弹的投资者也可布局收益于消费升级的顾家转债。此外,近期连续调整但基本面不错的大族转债也可以开始关注。


(二)本周没有IPO批文!历史9次暂停A股表现如何


至11月3日,证监会还未发布本周IPO批文,事实上,从凌晨起,因未见IPO批文,就已引发市场猜测,大家都在等待接下来的30多个小时,本周批文能否落地。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本周确实没有发布IPO批文的安排。但这并不意味着IPO暂停,按照发审会安排,下周还将审核3家企业的首发申请,IPO审核环节还在继续。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IPO批文下发暂缓,体现了监管层呵护市场、稳定市场的用意。不排除批文会出现短暂空窗期,IPO是否实质性暂停还需看证监会对发审会审核的安排。


本周IPO批文“爽约”


本轮新股发行常态化之后,除去节假日因素,按照惯例,证监会一般在每周五下午或晚间发布IPO批文,不料本周五批文却“爽约”,打破了此前惯例。目前还不能确定是何原因,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暂缓批文下发的信号意义大于实质,监管层意在稳定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就在上一周,10月26日的IPO批文还在正常下发,当天证监会按照法定程序核准了武汉贝斯特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合计融资总额不超过14亿元。除去国庆节假日,整个10月证监会核发了5家公司IPO批文,合计融资额不超过28亿元。9月份证监会共核发6个IPO批文,涉及2家沪市公司,4家深市公司。


暂缓IPO批文下发是否意味着IPO暂停呢?现在看来并不能过早下结论,IPO批文暂缓不意味着IPO暂停。


一是暂缓IPO批文有先例。如今年春节假期前后各一周,证监会就未核发当周的IPO批文。而在去年春节前后,也曾出现短暂的空档期。2017年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1月26日是周四,所以当周周五也没有核发IPO批文。而当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2月3日为周五,证监会也没有核发IPO批文。


二是IPO审核还在继续。按照发审会安排,将于下周二审核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鞍山七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日丰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的首发申请,IPO审核还在按部就班进行。


三是仍有31家过会企业可拿批文。按照证监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2018年11月1日,IPO排队序列中有31家过会企业,待审企业240家,既有审核资源,也有发批文的条件。


按照审核程序,IPO企业从过会到发批文还要履行一些会后事项,约1-2周时间,目前仍有过会数周但还未拿到批文的企业。


暂缓批文传递了哪些信号


目前证监会尚未发布官方消息,回应IPO批文暂停一事。10月12日,证监会曾发布消息称,暂停召开接下来一周的IPO发审会,理由是“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集中组织发审委委员就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相关事宜开展调研。”


业内人士表示,本周暂缓批文,释放了监管层稳定市场呵护市场的意图。实际上,在此前证监会就有意调整了IPO的发行数量和规模,这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鼓励回购和并购重组,与鼓励价值投资、引导增量资金入市,多措并举缓解股权质押风险等政策一道,构成了近期资本市场系统性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


本轮IPO重启可以追溯到2015年11月,为了兼顾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提升直接融资比重的目标和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现状,证监会通过调节IPO数量和融资额度实现IPO发行常态化。一般来看,在市场平稳运行股指上行时,IPO数量和融资额适时增加,周融资规模约在50亿元左右;当市场出现明显下跌时,IPO数量和融资额随之减少。


最近两三个月,受中外经济因素等方面影响,股市震荡下行,监管层按照市场的动态变化,减少了IPO批文下发数量,融资额也大幅降低,单周曾出现过发布一家批文、仅个位数融资额的先例。这一方面体现了监管政策及新股改革创新步伐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以应对我国资本市场不够成熟、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仍待解决、一些投资理念仍待革新的旧疾;另一方面,能够安抚投资者情绪,避免二级市场出现更大的非理性波动。


市场猜测声起,暂停IPO能否再来?


IPO批文的暂缓,市场出现了不少猜测声音,有的说IPO即将暂停,也有的说这只是短期动作,下周批文或恢复正常。目前来看,不排除批文会出现短暂空窗期,IPO是否实质性暂停还需看证监会对发审会审核的安排,以及市场运行情况。


历史上A股有9次暂停IPO的经历,都是基于市场普遍的心理预期而做出的政策操作。每次市场产生较大波动,投资者都希望监管层停止IPO以帮助稳定市场,从而将IPO视为维稳的工具。市场在改革在变化,制度在不断成熟,对于新股发行节奏调整应理性看待。


截至2018年11月1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及发行存托凭证企业271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222家,中止审查企业18家。


中信证券有研究表明,IPO暂停期间市场有过大涨也有过下跌,IPO重启之后短期内呈现震荡走势,但重启一年内大概率是上涨的。

 



一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