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茂周度观察(2020.11.01)

仇晓光、陈晓燊   2020-11-01 本文章322阅读

一、宏观要闻



本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普遍下跌。欧洲、美国疫情形势升温、苹果等科技巨头业绩指引疲软、美国大选前景不确定等不利因素令市场承压。严峻的疫情形势仍令市场担忧。美国、俄罗斯、法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新冠感染人数皆创下纪录,新一波疫情横扫北半球部分地区,迫使一些国家实施新限制措施。

由于不确定因素众多,本周股市下跌引发了投资者关于抛售是否标志着买入机会或市场转向的讨论。桥水基金总裁雷伊·达里奥(Ray Dalio)表示,并不看好现金和债券的未来走势。他表示,真正有效应对风险的办法是进行多样化投资——不仅指股票和不同的行业,还包括货币和国家的多元化。同时,他认为下周的结果不太可能让他重新考虑他对经济的看法。无论哪一种结果,都会支持未来庞大的赤字和财政货币化。

美国方面,美国9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升1.5%,预期升1.7%,前值升1.6%;核心PCE物价指数环比升0.2%,预期升0.2%,前值升0.3%。9月个人支出环比增1.4%,预期增1%,前值增1%。机构表示,9月消费者支出增幅高于预期,但新冠肺炎病例在全美的增加可能会减缓第四季度的支出。

欧洲方面,欧元区第三季度GDP初值同比降4.3%,预期降7%,前值降14.7%。10月29日,欧洲央行暗示更多货币刺激,为该地区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第二次全国锁定做准备。在当日公布的利率决议中,欧洲央行决定维持其利率和更广泛的货币政策不变,但建议可能在12月尽快采取进一步的欧元区政策行动。

国内方面,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3665.0亿元,同比下降2.4%,降幅比1—8月份收窄2.0个百分点。


二、市场动向


(一)市场热点

本周,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科创50表现分别为跌1.63%、涨0.82%、涨2.12%、涨4.29%。

A股主要光伏行业上市公司三季报相继披露,虽然今年有疫情的冲击,但光伏行业表现出了明显的韧性,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的营收、净利润等指标也大多实现了双位数增长,不少上市公司在三季度单季表现出增速加快的趋势。进入四季度,随着年底竞价项目的抢装,光伏也迎来了全年的需求旺季,近期光伏玻璃价格的持续上涨也映证了这一事实。机构预计,光伏行业将在很长一段时间维持较高的景气度,甚至喊出了“史上最旺旺季”的说法。业内关于2021年乃至“十四五”期间光伏需求的关注度也在迅速提升。

家电行业业绩总体向好。随着双十一电商大促,Q4海外需求拉动,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家电板块指数已创出历史新高。

相比之下,本周多只白马股业绩不及预期,市场高估了消费复苏的强度,造成股价下跌幅度较大。伊利股份营收和净利增速均出现明显放缓;顺鑫农业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单季亏损的情形;青岛啤酒营收下降;索菲亚前三季度营收、净利两大指标同比双双下滑。

10月份以来,A股冲高回落,市场再度趋于谨慎,为把握年末收官行情,机构投资者加大了对上市公司的调研力度。Wind统计显示,近1个月,有150多家公司接受了机构调研,其中,有11家公司调研机构数超过5家,从相关公司行业分布来看,工业板块最多,有29家,占比26%;其次是信息技术,有26家,占比24%。可选消费、日常消费行业公司数亦较多。同时也发现,虽然市场波动较大,但机构对各板块的关注重心并未有明显变化。具体来看,海康威视接受了325家机构调研,调研机构数量居首。此外,歌尔股份、长春高新、美亚柏科、中科创达、甘源食品、华宇软件、德赛西威、卓胜微、海大集团、光威复材、星源材质、我武生物等多家公司调研机构数均超过100家。

本周港股IPO市场,继高瓴加持的先声药业破发之后,同样是高瓴加持的合景悠优活、红杉中国与腾讯联手投资的世茂服务纷纷破发。港股IPO火热的局面可能暂告一段落。


(二)资金流向



北向资金方面,前两日小幅流入,30日却大幅净流出56.73亿元,北向资金持续性比较差,部分资金明显在避险或者做差价。回顾10月份北向资金的情况,全月仅小幅净流入0.23亿元,可以说是多空平衡。本周净买入额居前三的是招商银行、格力电器、蓝思科技,分别获北向资金净买入10.25亿元、8.71亿元、7亿元。而中国平安本周遭北向资金大幅卖出,一周累计净卖出33.14亿元。

三季报披露完毕,公募、私募、保险机构、社保基金、QFII布局方向浮出水面。三季度公募基金新进个股多为当季上市新股,且主要集中在科创板领域,包括中芯国际-U、安克创新、思瑞浦、稳健医疗等新进持仓市值均在10亿元以上,行业分布在工业、信息技术和材料行业中。社保基金则是重仓入驻矿业股,新进/增持个股同样集中于材料、工业和信息技术行业中。险资则是重点布局化工板块,QFII则是批量加仓建材股。


三、买卖方观点


(一)瑞银:人民币超有吸引力的三大理由

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瑞银全球财富管理(UBS Global Wealth Management)大宗商品及亚太区外汇/宏观主管Dominic Schnider表示,人民币短期内将进一步上涨。

瑞银全球财富管理美元兑人民币的短期目标汇率是6.6。Dominic Schnider 认为,有三个因素可能会使人民币走强: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资金流入。

Dominic Schnider 表示,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西方同行。中国表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9%,这表明中国经济正在重新恢复活力。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国家等其他经济体在2021年上半年之前都不会实现同比增长。

Dominic Schnider 在一封致媒体的邮件表示:“从季度环比来看,美国和欧洲已经在增长,但远远落后于中国。这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在中国的风险资产,如中国股市和人民币。”

其次,该分析师表示,2020年,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可能增长至GDP的近2.8%,而2019年为GDP的1%。Dominic Schnider 说:“由于出口增加和服务贸易逆差减少,经常项目顺差不断增加,有利于未来几个季度货币走强。”

关于资金流入问题,Dominic Schnider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明。

首先,中国政府债券已经逐步纳入全球债券基准,预计将在未来12至18个月内“触发”1000亿至15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

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债券相比,中国债券有“稳固的收益利差”(指的是一种被称为利差交易的策略,即投资者利用支付的利息和赚取的利息之间的差额获利)。这可以通过借入低收益货币(如美元)来为其他地方高收益资产的投资提供资金。Dominic Schnider说:“即使调整了波动性,人民币收益率的利差也是有吸引力的。

Dominic Schnider表示,由于目前10国集团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收益率能像中国那样具有吸引力,因此,流入中国的投资组合将保持强劲势头,从而使人民币走强。

然而,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仍可能影响这些预测。

Dominic Schnider补充说:“我想很多改变都会发生……但美元疲软的话题预计将持续到2021年,而这一因素可能反应在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上。


四、热点事件

本节部分内容选自第一财经

(一)从淡化GDP增速到双循环,十四五规划中会有哪些关键词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为重要议题,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中国迈向全面现代化历程中,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位置。

展望“十四五”规划,多位专家分析,将进一步淡化GDP增速目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会引导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大内需为平台,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要素市场化、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也将有新的突破。

淡化GDP增速目标

从1953年至今,中国已制定和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之年。

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跨上1万美元台阶。“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总体将如期实现,重大战略任务和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拥有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和上亿市场主体的中国经济活力迸发,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中国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台了一些强有力宏观调控政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没有提出GDP增速的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如今,中国经济今年前三季度增速实现转正,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苏。中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大韧性和活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撰文分析,“十四五”规划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合理确定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必须科学判断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准确研判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从而正确确定中国经济在“十四五”期间的增长目标和相应的增长速度。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对第一财经表示,面对潜在经济增速的持续下行,以及全球经济在疫情冲击下的高度不确定性,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中枢大概率将进一步下行,不确定或者进一步淡化GDP增长目标,有助于全社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工作重心转向推动高质量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等更为重要的方面。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也认为,预计GDP增速目标可能会下调,更关注经济再平衡和发展质量。相比“十三五”规划设定的“6.5%以上”的年均实际GDP增速目标,预计“十四五”规划可能会明显淡化经济增长目标。

推进“双循环”

“双循环”战略在今年的高层会议中已被多次强调。5月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业内预计双循环战略将贯穿“十四五”始终,成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

汪涛表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会引导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多提振内需、对外开放的政策,都会在这一主题下统筹整合、加速推进,包括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据中金公司估算,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占全球接近20%,人均GDP水平在2023年左右可能会超过全球人均GDP。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单位水平来看,中国增长已经很难单纯靠外部来拉动,而必须比改革开放以来的任何时期都要重视内需和消费潜力。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表示,14亿人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成为双循环的重要基础。如果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占比能够提升到60%,将带来十万亿元级的新增消费;如果城乡一体化能够有效突破,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显著提升,将带来十万亿元级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只要这一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就可以成为国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

中国多元化、多层次的内需不可能仅靠自身供应来满足,内部的产业升级也需要外部的竞争和激励。“十四五”规划中,以大内需为平台,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商品、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外循环可能也是大概率的举措。

中信证券指出,“双循环”新格局将深挖国内要素和内需市场的潜力,促使国内都市圈发展、产业链整固和消费升级,并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参与国际市场。以“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不仅包括实体经济循环,也包括资本市场循环,而且资本市场循环在我国建设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更大。

中金公司也认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和结构升级更加依赖直接融资,中国化解外围挑战需要更加紧密地促进内外资本融合。因此需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枢纽,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促进资本双向流动、搞活“外循环”。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增长模式主要是要素投入驱动加上效率提升,要素投入驱动主要是伴随着国内的城镇化工业化需求快速增长,以及外需持续扩大,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快速增加,尤其是以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为代表的非农劳动力增加,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9年,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是68.5%,中西部的城镇化率分别是56.8%和54.1%,甚至一些地方还没有达到50%。随着国内大循环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会进一步升高,而且将对未来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作出主要贡献。

“十四五”期间,城镇化将如何发展推进?全国政协委员、“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一鸣日前表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首要要求,因为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需要确保国内消费的持续扩张和升级,而把将近2.7亿农民工转化为市民能够迅速释放消费潜力,对扩大消费意义极其巨大。当前我国农民工已经占城镇就业人口近70%,如果农民工真正市民化以后能像城市居民这样消费,全国人均消费支出就能增长27%。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王一鸣指出,当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非常有限。放开除超大城市以外的落户限制,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挂钩非常重要。双循环要打通循环,核心就是要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梗阻,不能城乡单向流动。

张立群认为,“十四五”期间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活动,在注重长远科学规划、注重整体功能和相互协调、注重确保长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注重城市民主法治环境建设、注重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会日益展现出越来越多的新特点、新面貌。城镇化将进入一个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的新的历史时期。

关键领域改革待突破

“十三五”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深入到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发育层面,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与实践,已经进入深层次的关键环节。

张立群分析,“十四五”期间改革将深入到产权制度建设,要素市场发展领域。“十四五”期间的改革所推动的体制机制变化,会更多地在法律体系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层面表现出来和巩固下来。这将是改革开放一个新的重要特点。

具体而言,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十四五”期间,要抓住土地、人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加速推进土地要素城乡流动,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树立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的要素市场观,健全企业家市场;以证券化的资本市场带动全社会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加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整合,推进技术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逐步构建数据交易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框架,推进数据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

“十四五”期间,国资国企改革将迸发出新的活力。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下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全面启动。通过实施三年行动,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是未来三年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是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做好这项工作,对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一系列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更加精准化的改革举措将落地实施。改革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充分释放和激发基层改革活力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撰文表示,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四五”时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改革路线图和具体措施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国有企业要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革方向,从具有长期深远的制度建设入手,促进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的形成。
 ---完---


一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