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茂周度观察(2021.01.03)

仇晓光、陈晓燊   2021-01-03 本文章284阅读

一、宏观要闻



本周,欧美股市普遍上涨。2020年全年来看,欧美股市多数上涨,道指涨7.25%,标普500指数涨16.26%,纳指涨43.64%,为2009年以来的最大年度涨幅。德国DAX指数涨3.55%,法国CAC40指数跌7%,英国富时100指数跌14.34%,为2008年以来最差表现。上证综指涨13.87%,深证成指涨38.73%,创业板指涨64.96%,连续两年位居全球主要指数涨幅之首。

美国最近签署的一项冠状病毒援助法案和疫苗的推出,增强了市场对经济将迅速从大流行中反弹的预期,推动了从娱乐公司到原材料生产商等一切行业的增长。

美众院周一同意将抗疫纾困刺激支票金额从600美元提高到2000美元,但遭到参院共和党领袖反对。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表示,刺激支票已从周二晚开始发放。

当地时间12月29日,美国传染病专家福奇指出,目前美国每天都有10万至20万例新增新冠肺炎病例,住院和死亡人数也在随之增加。他认为,新冠病例的激增“在许多方面已失去控制”。检测并识别病毒感染者,实施隔离措施和追踪联系人等工作在美国已经极为困难。除此之外,福奇还补充道,在上百万的美国人不顾卫生官员警告,仍在圣诞节期间旅行,现在美国再试图控制旅行为时已晚。

美国方面,美国12月26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为78.7万人,为连续第二周录得下降,预期83.3万人,前值80.3万人。机构表示,初请失业金人数连续第二周录得下降。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意外录得下降,但在新冠病毒引发公共健康危机和经济危机已达9个月后,数据依旧处于高位。

国内方面,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90%,较上月下降0.20个百分点;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0%,较上月下降0.70个百分点。

12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51.3%和50.4%,低于上月0.2和0.5个百分点,继续位于景气区间。调查结果还显示,出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连续8个月回升,达到全年高点,制造业出口企业对市场发展信心不断增强。

二、市场动向


(一)市场热点

2020年上证指数上涨近14%,上证50涨18.85%,沪深300涨27.21%,深证成指涨38.73%,科创50涨39.30%,中小板指涨43.91%,创业板综涨47.85%。从指数来看,这是一个相当完美的牛市。最后两个交易日的上涨,再度带动了市场情绪,不少投资者认为,一轮跨年度的超级大牛市即将来临。

然而,截至年内收盘,A股市场格局其实并没有指数那么光鲜。有超过半数的板块跑不赢指数,有将近三分一的板块出现下跌。综合金融、房地产、通信、建筑等板块跌幅还比较大。造成这一行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市场存在较为明显的抱团现象。

中信证券则是认为,跨年阶段要“警惕机构抱团瓦解”。年末“规模战”和“收益战”压力下,机构继续抱团消费和新能源板块。机构重仓板块年末实际卖盘减少,反而变相刺激场内活跃资金的投机行为,借助主题和赛道逻辑炒作概念,追逐机构重仓板块。排名战结束后,预计到明年年初机构将迎来集中调仓时点,“机构抱团”逻辑下驱动的投机资金也大概率会从相关品种中撤出,届时局部投机性抱团将大概率瓦解。

概念板块方面,光伏屋顶板块整体上涨超过两倍,白酒、MICC、半导体硅片、动力电池等板块涨幅居前,年内均实现翻倍。

我国中东部大部将出现入冬以来最冷天气,25个省会级城市气温将创今冬新低。受寒潮天气将至等因素影响,燃气、煤炭、电力等板块受到市场持续关注。除了寒潮天气推动外,10月份以来,我国煤炭工业需求有所增长,但供给方面,安全、环保监管力度加大等因素对煤炭生产影响较大,短期内造成了煤炭市场供小于求的局面,煤炭供应出现了阶段性紧张。形成了“冷冬刚需+制造业超预期”的双击。

我国本土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元旦和春节期间,境外回国人员增多,境内人员流动性大,聚集性活动特别是室内活动多,进口冷链食品和货物物流增大,加大了疫情传播风险。沈阳、北京、台湾等地疫情有所反复。12月,已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4例,比11月增加了76.3%。

(二)资金流向



2020年,北上资金合计净买入额达2089.32亿元。其中有9个月实现净买入,4月、6月、11月和12月实现净买入额均超过500亿;1月、2月、5月和7月成交净买入额均在百亿元以上,10月份基本持平净买入金额0.2亿元;仅3月、8月以及9月呈现净卖出态势。从Wind一级行业来看,今年以来北上资金流入较为明显的是工业、医疗保健、信息技术板块,减持较多的是金融和房地产板块。从12月来看,工业、医疗保健和信息技术行业资金流入速度加快。

来自私募业内的一份最新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元旦假期应当持股还是持币的问题,有高达九成的私募机构表示将持股过节。对于明年元月的A股市场表现,有八成私募选择看涨。对节后市场的风格判断上,有接近六成的私募认为,近期以及今年全年表现强势的人气行业,如新能源车、消费、部分科技赛道等板块,仍将强势依旧。

2020年新基金发行刷新历史纪录。截至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公募新基金发行规模已超过3.1万亿元,达3.16万亿元。这一数字已超过过去三年(2017-2019年)新基金发行量的总和(约3万亿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偏股型基金募集规模超过2万亿。有数据显示,获批时间为2020年6月30日至12月31日的基金,目前共有401只基金获批待发行。假设以2020年22亿元的平均发行规模计算,仅目前正发行和401只获批待发行基金,预计在2021年一季度至二季度新基金募资仍有望达到万亿元。据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测算,2020年全年公募基金入市规模有望在1.5万亿元上下,而2021年公募基金资金入市有望达2万亿,公募资金支持股市继续走牛。

人社部发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调整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调整年金基金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的政策上限提高10个百分点至40%。按现有年金市场规模测算,本次权益比例上限的提高,理论上将为资本市场带来3000亿的增量资金。


三、买卖方观点


(一)中金宏观:2020年四季度经济增速或超去年同期

中金宏观认为,2020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或超去年同期,预计GDP同比增长6.1%,较三季度4.9%进一步加快;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和11月大致持平;零售同比增长5.4%左右,较11月5%小幅加快;12月出口同比增速从11月21.1%回落至12%,进口增速从4.5%加快至8%,贸易顺差缩小至606亿美元。

中金宏观还预计,2020年12月CPI同比增速由11月-0.5%回升至0.1%左右;PPI跌幅由11月-1.5%收窄至-0.6%左右。新增社融约2.2万亿元,存量社融同比增长13.5%,略低于11月的13.6%。预计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较1-11月累计同比增速2.6%进一步改善,隐含单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8%。

GDP增速或超过去年同期

2020年10-11月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比3季度明显加快,12月经济活动数据可能仍保持较快增长。我们预计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1%,较三季度4.9%进一步加快。近期统计局公布了2019年GDP最终核实数,将2019年GDP增速从6.1%下调至6%,季度GDP核实数尚未公布。按照修订前的初步数据,去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当前经济活动增速可能已经高于去年同期。

工业增加值保持较强增长

近期用电量上升,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拉闸限电的情况,一方面有天气偏冷导致空调用电增加的因素,同时也反映经济活动可能仍然较强。12月制造业PMI指数51.9%,较11月52.1%回落,但仍在扩张区间。我们预计1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 %,和11月大致持平。

投资增速存在不确定性

12月以来天气转冷,不利于建筑活动;但12月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较上月上升6.6个百分点至63.2%,明显加快。我们预计,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较1-11月累计同比增速2.6%进一步改善,隐含单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8%。

零售回升势头可能趋缓

过去几个月消费延续回升态势,11月商品零售受双十一促销带动较大。12月部分地区疫情加剧,可能给餐饮等服务带来负面影响。整体零售增速可能继续回升,但复苏势头可能趋缓。我们预计,12月零售同比增长5.4%左右,较11月5%小幅加快。

出口仍然强劲,进口增速可能小幅改善

出口方面,欧美疫情反复可能再次推升防疫物资和居家办公品的需求,海外制造业恢复则有利于工业品需求回升。12月PMI出口新订单指数处于扩张区间,显示出口较强增长动能仍在持续。进口方面,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或增加企业进口原材料的动机,制造业投资回暖也将支撑进口,铜、煤炭等产品进口增速有望加快。但农产品尤其是冷链食品进口可能受到海外疫情的不利影响。我们预计,12月出口同比增速从前月21.1%回落至12%,进口增速从4.5%加快至8%,贸易顺差从前月754亿美元缩小至606亿美元。

低温天气推高食品价格和CPI

近期气温偏低,导致农业生产、仓储、运输成本增加,同时推动肉类消费季节性增长。从高频数据看,28种重点监测蔬菜价格环比上涨9.5%,同比上涨7.4%;22省市猪肉均价环比上涨4.9%,同比降幅由-14.6%收窄至-2.5%。同时,年底疫情扩散可能抑制非食品价格回升。总体来看,CPI同比增速可能回升。我们预计,12月CPI同比增速由上月-0.5%回升至0.1%左右。

大宗商品涨价带动PPI继续修复

12月以来,季节性因素叠加短期供需矛盾导致煤炭价格快速上行;布伦特原油环比增长,同比增速改善;海内外需求回暖继续支撑铜价上涨。统计局公布的12月制造业PMI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环比上升8.6个百分点至68%。我们预计12月PPI跌幅由前月-1.5%收窄至-0.6%左右。

信用债余波仍在,政府债年底冲刺发行支撑社融

当前实体经济贷款需求仍较为旺盛,但年底银行放贷可能有所保留,以备明年初信贷扩张。我们预计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万亿元,基本持平去年同期。企业债方面,近期信用债违约影响仍未完全消除,12月企业债净融资或小幅为负;非标方面,信托贷款可能继续压降,但12月银行开票较多,表内外票据融资新增额或小幅转正。12月政府债券净融资7000多亿元,高于去年同期。今年国债净融资额高出预算2000多亿元,可能补发了往年少发国债(目前国债余额比限额低约7000亿元)。我们预计12月新增社融约2.2万亿元,存量社融同比增长13.5%,略低于上月13.6%。

四、热点事件

本节部分内容选自中国基金报

(一)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

30日晚间,中国再传大利好!

历经7年35轮谈判,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最终在2020年底宣告完成。这背后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

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晚在北京同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视频会晤。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商务部:将为中欧企业带来更多投资机会

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那么,协定对双方的企业会带来哪些利好?商务部条法司司长李詠箑在当晚举行的新闻吹风会上表示,中欧投资协定致力于制度型开放,协定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市场准入的承诺,通过市场准入的承诺,将为中欧双方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此外协定还包括公平竞争规则,可以为双方企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其中,在市场准入方面,中欧投资协定采取的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模式,而且中方首次在包括服务业和非服务业在内的所有行业以负面清单的形式作出了开放的承诺。李詠箑强调说,欧方也在协定中对中方承诺了较高的市场准入水平。双方的市场准入承诺也不仅限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了促进和便利投资,协定中还有专门的条款允许与投资有关的外汇转移,并且对与投资有关人员的入境也做了规定和承诺。在公平竞争规则方面,协定立足于营造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双方在协定中欧就企业补贴、透明度、技术转让、标准制定、行政执法、金融监管等与企业运营密切相关的议题达成了共识。李詠箑表示,“总之一句话,协定将会为中欧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

李詠箑透露,中方在中欧投资协定中纳入了金融等领域自主开放的举措,同时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序扩大了部分服务业和部分制造业的开放,比如医院和汽车。中方相信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可以实现高质量“引进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给人民。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在当晚举行的新闻吹风会上表示,在中欧投资协定中,一方面中国纳入了在金融等领域自主开放的举措,并将此纳入协定的承诺。另一方面,中方也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序的扩大了部分服务业和部分制造业的开放。

商务部:中欧投资协定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

李詠箑表示,中欧投资协定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着眼于制度型开放,是一项全面、平衡和高水平的协定。“全面”主要体现在,协定涉及领域远远超越传统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成果涵盖市场准入承诺、公平竞争规则、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平衡”主要体现在,首先双方都拿出了高水平和互惠的市场准入承诺,所有的规则也都是双向适用的;其次,双方作出开放承诺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保留必要的监管权;三是双方既注重促进双边投资合作,也强调投资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高水平”主要体现在,双方致力于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中欧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规则等方面达成了高水平的谈判成果,将惠及中欧双方企业乃至全球企业。

商务部:中欧投资协定将在双方完成各自内部批准程序后生效

30日晚,商务部条法司司长李詠箑在当晚举行的中欧投资协定新闻吹风会上表示,中欧双方在完成谈判后,下一步需要尽快开展文本的法律审核、翻译等技术工作,推动协定能够早日签署。李詠箑表示,协定签署后,将在双方完成各自内部的批准程序后生效。

中欧投资协定历时7年达成协定。中欧双边投资协定(BIT)又称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欧CAI),旨在构建中欧双边投资制度安排。协定谈判2013年正式启动,至今经历了35轮谈判。

协定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1)保证相互投资获得保护,尊重知识产权,确保补贴透明性;(2)改善双方市场准入条件;(3)确保投资环境和监管程序清晰、公平和透明;(4)改善劳工标准,支持可持续发展。

东吴证券分析师表示,总量上看,2016-2019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金额维持在100亿美元左右,投资规模几乎停滞不前;2019年欧盟对华投资金额73.1亿美元,同比下降29.9%;均体现双边投资扩张乏力。结构上看,双方投资均集中于制造业、租赁商贸、科技服务业、批零与金融业,其中制造业占比超过50%。

中欧投资和贸易状况不匹配,该协定有助于打开双方投资空间。2019年中国对欧盟出口金额4278万亿美元,但直接投资仅占贸易额的2.5%。随着CAI谈判结束、协议生效,中欧双方投资将打开局面。

在新能源、环保、数字化领域,中国企业有望受益。在欧盟2021-2027年财政预算框架和“下一代欧盟”基金计划中,除抗疫和支持经济复苏外,推进数字化和绿色投资是最大的投入领域。我国相关领域(如光伏、风电)的企业在全球具备较强竞争力,该协定达成后,欧盟将为中国开放该领域投资,中国企业有望进一步受益。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在拜登上台、中美关系不确定性较大情况下,该协定达成有利于稳定中国和欧盟的关系。

西南证券分析称,中欧全面投资协议将会提振市场信心,利好相关投资领域。

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可能同意向欧盟企业开放多个领域的市场,包括制造业、金融服务、房地产、建筑和支持海运和航空运输的辅助服务。作为回报,中国争取到了欧盟同意向中国开放投资可再生能源领域。有利于新能源板块,将为我国的光伏、风电企业的出口和投资带来增量市场。

受益于投资壁垒和限制减少的六个主要行业:运输设备、采矿和能源开采、化工、食品和饮料制造、金融和保险、通信和电子设备。

受益于对外直接投资扩大: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国的汽车产业、消费品和服务、医药生物行业、基础材料行业,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新能源领域、房地产和酒店业、电子。

中欧全面投资协议利好中欧贸易往来,促进我国出口增长。

2019年欧盟是我国第一大出口伙伴、第二大进口伙伴。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总额为7053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4%。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为1521亿美元(即1.0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GDP的1.06%。由于疫情影响,欧洲经济低迷,今年1-11月中欧贸易往来累计总额同比下降9%。欧盟依旧是我国第二大进口伙伴,但出口至欧盟的比例下降到14%,低于美国和东盟。我们判断这个投资协定的签署能够在2021年继续推动我国出口走强。欧盟经济的复苏,叠加中欧投资协议的签署,我们预计能够在2021年额外拉动中国对欧盟出口的5%左右,相当于我国总出口的0.8%。

 ---完---


一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