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企业长期的护城河?

刘娜   2021-04-13 本文章344阅读

导读:传统护城河理论侧重于静态分析企业的竞争壁垒,但是随着环境的复杂变化和竞争加剧,我们认为企业真正长期的护城河,来自于组织持续的自我进化能力。


1、研究好公司的三个角度

护城河:商业模式最重要的维度,需要经常检讨护城河的宽度。

护城河并不需要有多深,而是追求保证在一定深度下有多宽。  
--王兴

深度:抵御行业内竞争;宽度:抵御外部行业的竞争。

进化力:进化力强的公司未来潜力大,护城河侧重于今天,进化力侧重于未来。

近些年出现了一批特别大公司的如谷歌、亚马逊、腾讯、Facebook、阿里,小一点的公司如美团、小米、平安等,它们一直处于高速进化之中,不断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拓展它的边界,即便体量很大了,但是增长速度仍然很快,这是人类商业史上前所未有的。

熵减力:失控性发展局限性的背后是熵增定律。

根据失控理论提出的进化力对公司成长很重要,但进化力只是一种潜力,能否实现还有很大的变数。

2、失控性发展

去中心化: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没有中心,或者每一个点都是中心但都不是控制式的中心,分布式的各自为政,但之间紧密连接(数量和质量)。

涌现:当一个系统的个体数量急剧增加,连接足够多、足够复杂时,整个群体就衍生出了新的特性,涌现就横空出世了——量变引起质变。

腾讯、阿里、谷歌、平安这些大公司为什么能够好像很轻松地进入新的商业领域,而且迅速壮大?原因就是它们的业务建立了非常强大的连接,当这种连接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后,各种创新业务就源源不断地涌现了出来。

失控性发展vs多元化:由涌现而发展的新业务的客户本来就是现成的,而且是有某种强烈需求的,提供这种业务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成功概率很高,而传统的多元化,是公司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客户、需求、推广都有可能需要重新开始,成功几率当然要低很多。

3、失控型组织vs机械型组织

机械型组织:一个“异端”的创新,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甚至会因为与组织过去的战略、优势相冲突而被排斥。

失控型组织:外界看起来似乎是混乱和失控,其实是组织在自然生长进化,在寻找创新,那些所谓的失败和浪费,也是复杂系统进化过程中必须的生物多样性,类似一个生态系统。

“如果一个企业已经成为生态型企业,开放协作度、进化度、冗余度、速度、需求度都比较高,创新就会从灰度空间源源不断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创新不是源头,而是产物。企业要做的,是创造生物型组织,拓展自己的灰度空间,让现实和未来的土壤、生态充满可能性、多样性。这就是灰度的生存空间。” 

--马化腾

(1)充分授权,鼓励由下而上的业务推动;

(2)相对宽松的KPI考核,容忍、甚至一定程度鼓励失败;

(3)非常鼓励内部竞争,不担心资源浪费;

4、失控理论的局限
失控虽然是事物起始的最佳模式,也会引领事物以超过我们预期的方式发展,但它并不能完全做到有始有终——人们无法仅仅依靠去中心化的失控模式而获得我们所期望的完美工作结果,虽然这种模式可以超出预料,走得更远。最终人们希望在这个自下而上的系统中添加领导力和控制的元素——所以我认为我会调整原先的说法。是的,过了二十年,我会做新的补充说明,失控模型是一个很好的起始模型,可以将事情推得很远,但并不能完全从始至终、尽善尽美。 --KK凯文·凯利,2013年12月

失控理论缺陷的根源:熵增

热力学第二定律:大自然任何时候都是高温向低温转移,在一个封闭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随着时间增长,其温差必然降低,其熵必然增加,系统从井然有序走向混乱无序,最终温差为零,系统退化到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状态(被称为熵死)。

关键词:封闭系统(无外力做功)、平衡(温差为零)

平衡并不能带来成长,非平衡才能。

自然界:开放系统、相互制衡。

企业:容易进入相对大而封闭的平衡态。

5、如何避免熵死

避免熵死的方法:

伊利亚·普里戈金提出避免熵死的方法之一是建立耗散结构,他因此获得1977年的的诺贝尔化学奖。

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在耗散过程中产生负熵,使得原来无序的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这种新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

关键词:开放、远离平衡、非线性发展

企业如何对抗熵增:

(1)促使公司远离平衡;

(2)促使公司更加开放;

(3)集中资源发力突变性机会,让公司成长曲线更陡峭;

6、华为如何对抗熵增:公司层面

(1)远离平衡:企业的厚积薄发;

(2)把物质转化为战略投入:多路径、多梯队、饱和攻击战略聚焦领域;研发投入是利润的3倍;

(3)逆向做功,简化流程:“1130日落法”要求每增加一个流程节点,要减少两个流程节点;每增加一个评审点,要减少两个评审点;

(4)开放合作:
持续引进外部管理经验: IBM、埃森哲、BCG;
内部跨部门合作: IPD、ISC、IFS;
产业链合作: “深淘滩,低作堰”;
科技研发合作: 反对闭门造车的自主创新,在可选择的领域,更愿意采用最优秀的伙伴的解决方案;
作战空间的与时俱进: “螺蛳壳里做不了道场”,从通信产业进入到信息产业和消费者领域;
7、华为如何对抗熵增人力资源层面

(1)远离平衡:用价值分配撬动更大的价值创造;

(2)以奋斗者为本:让劳动所得与资本所得的比例大致保持在3:1,避免老员工积累过多股票后变得惰怠;

(3)拉开差距:薪酬分配上,“给火车头加满油”;

(4)开放性:
炸开人才金字塔尖: 形成开放的人才系统和组织架构,打开上升通道;
全球人才布局: 俄罗斯研究数学算法,法国研究美学,日本研究材料应用,德国研究工程制造,美国研究软件架构;
干部流动机制: 战略预备队的循环流动;多次大辞职破格提拔上千人(人在一个位置上呆久了必然会惰怠);2016年两千研发壮士出征一线;

优胜劣汰,吐故纳新:2015年超过1万名员工被调整;

8、集中资源发力突变性机会

原则:

(1)不追求最优选择,追求次优选择;

(2)妥协之道:不追求通过一次变革彻底成功,理想主义+现实主义;

方法:

(1)重大的业务变革一定是一把手工程,因为新业务必然导致原有话语权、决策权的调整;

(2)在经营状况好的时候变革,用传统业务增量来投资新业务,阻力最小,防止传统业务和新业务的资源、利益争夺;

(3)由独立决策的小机构实验新业务,多梯队、多路径、饱和攻击;

(4)在萌芽阶段发现问题,着手变革,让听见炮声的人来指挥炮火,先实验,再铺开;

9、失控vs熵减(耗散)

(1)失控性发展,在缺少外力的情况下,因为熵增的存在,会不可避免地进入到新的平衡状态,从而使企业丧失发展的动能;耗散结构强调通过外力,甚至逆向做功,远离平衡,保持成长的动力;

(2)失控所强调的去中心化和冗余,属于耗散结构中“开放性”的一部分,但耗散结构的“开放性”涵义更广,除了内部的去中心化,也强调吸取外部的能量;

(3)失控型组织能够自上而下进行创新,但是当遇到重大的突变性机会时,企业一把手重点控制的集中力量饱和攻击更容易取得胜利;

10、美的的进化力
(1)开放性:
人才开放,吐故纳新: 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用全世界的人才(何享健);职业经理人接班,旧臣离职,92届退居幕后;
跨行业合作转型: 智能家居-小米智能家居产业链合作、华为消费者业务战略合作、阿里物联网战略合作;智能制造-收购库卡机器人;

进入全球市场:2014年提出333战略(3年时间做好产品打好基础;3年时间从行业前三中脱颖而出成为领导者;3年时间在世界家电行业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收购等方式引入开利、东芝、Clivet、AEG等国际品牌,开拓国际市场;

(2)远离平衡
不换思维就换人: 从强调规模到强调产品,利润增长重于收入增长(2012年收入比2011年减少300亿,下降27%);
拉开差距,有效激励: MBO,高管持股(给火车头加满油)、合伙人计划、股权激励;
授权与控制相结合: 矩阵式事业部兼顾分权下沉和集中协同(腐败、山头主义、组织惰怠);

逆向做功:砍掉效率低下的业务(剃须刀、电熨斗…);T+3变革(从产销均衡向以销定产柔性生产转型);渠道扁平化,减少代理商层级;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3)集中力量发力突变性机会

数字化转型,布局线上:供应链/仓储/营销全面数字化,前瞻性布局线上,抢占先机较早把握零售终端趋势。

参考文献:

1、《价值投资的三个维度》  李国飞

2、《熵减: 华为活力之源》 华为大学

3、《失控》凯文·凯利(美)


 ---完---


一键咨询